《陕西日报》2021年6月29日(记者 程伟 李欣泽)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省教育系统的佼佼者和优秀单位受到了表彰。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心用情开展教育脱贫工作,助力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日前,记者走访了部分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教育系统代表,看看他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奋进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故事。
渭南市华州区瓜坡镇黄家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吝小海
要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吝小海(右一)在脱贫户家庭学生王楠(中)家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
在群众心中,他待人热情,没有架子,始终把群众家的难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帮;在社区干部眼中,他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熟悉教育等各项扶贫政策。他就是渭南市华州区瓜坡镇黄家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吝小海。
“吝书记,我这次高考预估成绩还不错,多亏了你对我的鼓励和激励。”6月16日,黄家社区脱贫户家庭学生王楠在高考后返回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吝小海倾诉心声。
“王楠是我包联的脱贫户家庭中的一名高中学生,过去全家靠王楠的父亲王德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但王楠学习特别刻苦,也很懂事。”吝小海说,“2020年,王楠由于个人失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情绪低落。我就多次上门鼓励王楠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振作起来,要通过学业改变家庭面貌。”
吝小海是渭南市华州区教育科学技术局一名干部,一直在区上从事教育扶贫和包联帮扶工作。2019年5月,他被组织派驻到黄家社区任驻村第一书记。
吝小海介绍,黄家社区共有815户32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178人。刚来时,为了摸清情况,他用一个多月时间,跑遍了这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就学情况。”吝小海说。他通过摸底得知,在黄家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学生共有21名。
“绝不能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贫失学、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吝小海说。他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分类,对各阶段学生应享受的教育扶贫政策情况建立了详细档案,并定期入户、跟踪走访。谁家孩子上学有困难,他就上门服务。
“郭艳辉是我结对帮扶的脱贫户家中的一名初中学生。其父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家庭重担全压在郭艳辉母亲一人身上。我常去他家,不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更鼓励孩子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2020年9月,郭艳辉考上了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吝小海说。
“李创是黄家社区的一名脱贫户家庭大学生。2020年考上了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由于学费较高,家庭一时陷入困境。我得知后,立即联系区教育、民政、扶贫等部门,为李创争取了区慈善协会的慈善助学金2000元,申办了‘雨露计划’资助资金3000元,办理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6000元,使李创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吝小海说,“帮扶期间,黄家社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都享受了教育资助政策,无一人失学辍学。作为全区教育脱贫攻坚指挥部的一员,助力全区教育脱贫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前提是数据要精准。为了摸清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的底数,吝小海提出了以镇和村为单位,分学校、分学段,分别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台账和资助台账,同时加强与户籍、学籍及扶贫系统信息的对比核准,确保数据真实性和精准度。这一创新举措目前已在华州区教育系统进行了推广。据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华州区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3901人次,补助资金3253.7万元。
吝小海表示,当前,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防止因学返贫致贫的同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办好农村学生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安康市紫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脱贫办公室主任王安
让更多孩子远离贫困

王安(中)在学校查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料。 本报通讯员 胡开勇摄
5月下旬的一天,走在回家路上的王安,接到了西安工程大学三年级学生方楠楠打来的报喜电话。其内容是,方楠楠获得了所在学校2020—2021学年国家助学金。
今年40岁的王安自2018年开始任紫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脱贫办公室主任,同时他还兼任紫阳县学生资助中心办公室主任。
“恭喜你!没记错的话,这是你第6次获得学校助学金了,但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王安边走边打电话对方楠楠说。
方楠楠是王安帮助过的众多家庭困难孩子中的一个。
“第一次去方楠楠家时,他和年迈多病的奶奶住在一起,一把竹椅当课桌,一块木头当凳子,方楠楠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王安说。方楠楠的家位于紫阳县高滩镇岩峰村,2014年,他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看着方楠楠对知识的渴望,王安下定决心,必须帮孩子走出寒门,圆梦大学。
王安常给方楠楠和他奶奶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让方楠楠安心读书,同时王安联系“香港智行基金会”,为孩子争取学费。随后的日子里,王安经常到方楠楠家,给他带去文具和日用品。慢慢地,方楠楠和王安成了朋友和亲人,方楠楠有什么心事都会和王安说,有什么困难也会找王安帮忙。
2018年,方楠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工程大学会计学专业,还得到了“丽姐助学”“精进基金”等助学机构的赞助。方楠楠全家也享受到了扶贫政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作为教育扶贫战线的一员,面对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王安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脱贫工作当成一项扶贫济困的事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倾注在工作岗位上。
在紫阳县的学校,都有王安奔走的身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19196人,他都细心核实,落实国家资助政策。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王安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让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充满理想,才能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
为此,王安牵头制定完善了《紫阳县学生资助中心工作职责》《紫阳县学生资助中心财务管理制度》《紫阳县学生资助中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为实施精准资助提供了制度保障。他还参与并成功创建了县级标准化学生资助中心,开通了“紫阳助学”微信公众平台,教育惠民政策实现了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全覆盖。
3年来,在王安的经办下,紫阳县累计完成各类资助9万人次、近7000万元,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6000余人次、4500余万元,数万名学生得到资助。2019年,紫阳县学生资助中心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学生资助“六个规范”工作经验在安康市推广交流,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连续8年位居安康市前列。
王安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巩固全县教育脱贫成果他还要继续努力。
商洛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科科长陈建朝
扶智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6月16日,陈建朝(右二)在商镇恒大小学宿舍楼建设工地和工作人员讨论建设情况。
6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凤冠社区的丹凤县第九幼儿园。园内,音体室、科学发现室、开放式图书区等一应俱全,配有电钢琴、中央空调、消毒柜,户外活动场有幼儿沙池、种植园,孩子们在色彩斑斓、设施完备的环境里快乐地唱着儿歌。
如果不是商洛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科科长陈建朝的介绍,记者很难想象这里是商洛市深度贫困县的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配套建设项目。园区招收的384个孩子中,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216人。
“园区设置18个保教班540个学位,2020年9月开园招生,满足安置点及周边村群众子女就近入园需求。” 丹凤县第九幼儿园园长索健说。
“我的小女儿在幼儿园上中班。这里不仅设施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好,吃饭荤素搭配。在这上学方便安全,我放心。” 李娟是丹凤县龙驹寨街道代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为了子女上学在丹凤县城租房居住,自2018年搬入凤冠社区,她对这里的新生活很有感触,“女儿每个学期还能享受375元的国家学前幼儿困难补助,一个学期我们只用掏300多元的学费,国家政策真好。”
一张张无忧无虑的笑脸背后,是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为推动园区建设进度,我们工作人员天天都来。”丹凤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项目办主任杨章龙说,“我们有问题就问陈科长,他总是第一时间来现场给我们解答。他争取资金,帮助规划,监督工程质量进度,落实孩子们的补助,繁杂的手续都是他跑下来的。”
眼下,商镇恒大小学的学生宿舍楼建设正酣。“一定要保证进度,确保今年9月孩子们住进去。”工地内,陈建朝对恒大小学校长储海军说。
商镇是丹凤县人口较多的镇,但是全镇只有位于镇东的一所小学,学位早已饱和,大班额问题突出。位于镇西的商镇恒大小学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当地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是以陈建朝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辛勤付出的又一成果。
2018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凌晨,陈建朝被手机铃声吵醒。他被要求在早上6点前报材料申报恒大陕西教育扶贫有限公司捐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项目。陈建朝连夜赶赴工作岗位,起草项目申报计划。终于,他按时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商洛争取到6500万元的项目建设资金抢占先机。
“只要学校能早点建成,解决孩子入学难问题,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渴求也非常强烈。孩子有了好的教育,生活就有希望。”陈建朝说。
据了解,商洛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人数大排查;建立万名教师大家访、万名教师结对帮扶万名贫困学生的“双万制度”,保证了7.03万名6周岁至15周岁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无一人失学辍学。2015年至2020年,该市累计下拨资助资金10.1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35万人次;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869个,增加学位8.2万个,基本满足了贫困学生就学需求。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