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文,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等。
中高考迎来“新变化”,考试内容增加法治知识占比,用意何在?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如何做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
有教育专家指出,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真正的法治教育,一定是普及法治意识教育,而不仅仅是法治知识教育。
中高考将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占比
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推动宪法类教材编写与修订,推进香港、澳门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单独设立法治课,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结合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学生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
法治教育让孩子知法更懂法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孩子心里埋下法治的种子尤为重要。”船营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员额法官杨葳告诉记者。
多年来,市船营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已走进30余所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邀请学生们参观法院,模拟法庭,普法进校园以及开设家长课堂等。
杨葳每年都多次被邀请到学校,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核心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她表示,在青少年中间开展法治宣传,非常必要,“我们审理过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有的是因为一时冲动,有的是因为交友不慎,有的是因为法律意识淡泊。只要走上犯罪这条路,再想挽回一个孩子,需要投入社会、学校、家庭极大的精力,且成效甚微”。
杨葳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法治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孩子们就会逐渐树立法治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这颗种子随着青少年成长,或许有一天,让他们对法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未来也能为中国的法治事业做出贡献。
教育部印发《规划》,为什么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杨葳表示,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当下,法治教育很难和文化、艺术类的教育相比,仅仅依靠法院和学校联合组织的一些课外教育推动法治教育,难度很大。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自然被重视并提上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课题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无疑是意义非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家庭不重视法治教育,固然与没有理解法治教育的内在意义有关,但也有形式上的原因,即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只要考试不考的,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
杨葳表示,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内容占比,必然会强化全社会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如对规则的遵守意识、基本的权利意识。”杨葳告诉记者,真正的法治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背诵法律知识,而是普及法治意识教育,培养其规则意识,让他们树立是非观,成长为懂法守法、阳光向上的人。
将法治教育纳入学科教育
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副主任张秀云教授指出,为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上好法治教育这门课,既需要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营造法治育人的氛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吉林市多所中小学正积极探索创新法治教育活动,如:
市第一中学组织师生创编法治教育情景剧,邀请法院的法官定期做法律知识讲座;
毓文中学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穿上法袍演绎审判真实校园案件;
市第十二中学邀请法院进入校园科普法治教育……很多中小学校都把握时间节点,紧密结合社会形势,比如在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在安全教育日讲交通法,在校园暴力成为热点话题时,请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的法官为中小学生讲解校园暴力的案例和应对方法。
记者获悉,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首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师资。法治教育对专业性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都是由思想品德课老师讲,这些一线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掌握都会有一定欠缺,很难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课本教学真正理解法律、活用法律,形成法治思维。
再有,面对青少年的法治读物不是很多,而让青少年啃读法律方面的各类书籍,了解条款内容对中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晦涩难懂,容易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在全社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家长,不能充分理解法治教育对青少年的重大意义,更多的家庭将目光盯在文化知识教育上。而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法治课堂教育如何实现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教材、专业的授课教师等都是面临的困难。
“如何从原来的德育课或者思政课里独立出来,与其他传统学科进行权衡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将法治教育纳入学科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编写专门的教材时,更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对法治的认知和接受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张秀云教授表示。
张秀云教授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与成年人普法不同,在理念上要重视法治启蒙,在内容上要回归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这样有利于培植青少年对法治的信仰。
她建议,想要更好地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学校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课程上,通过整合将法治内容渗透进语文、历史等学科;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学校管理上,强调民主参与,依法治校。同时,社会资源需要被更好地整合统筹,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在师资培训、参观考察、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家长也应做好示范作用,成为守法的积极榜样。
张秀云教授提出,横向上构建家-校-社区为一体的法治育人氛围,纵向上围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法治素质的提升成为其内生性需求;在具体方式上,应注重引导,避免教条式的法条说教,并丰富法治教育的方式,如法律漫画、视频节目、与法律相关的游戏等,“值得关注的还有加强法治教育相关研究,挖掘青少年法治教育规律,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来源 | 江城日报全媒体